东莞道滘是不是很偏僻?闯出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

在东莞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道滘连续两年获评“优秀”,成为东莞水环境治理标杆。2019年以来,东莞道滘镇统筹整治水环境、建设和美乡村,借助埋地组合生态技术,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闯出“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排放、就近回用”的新路子,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这是东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

东莞道滘是不是很偏僻?闯出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

■东莞首座花园式污水处理站位于道滘镇小河村

就近处理

抓住农村治污“牛鼻子”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东莞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突破口。

2016年起,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补水、生态修复、碧道建设”等组合拳,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持续深入做好治水文章,系统推动农村污水治理,道滘镇走在全市前列。

道滘镇位于东莞西部,处在东江南支流下游、水道纵横、河涌交织,很多民居被水道相隔,呈点状分布,零散分割,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出现很多“断头点、泄漏点、堵塞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个“老大难”。一方面,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长距离输送,时常出现污水管网渗透隐患,治水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农村享受不到新建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人居环境改善滞后。

道滘镇14个村(社区)中,小河村的农村污水处理就曾经让人焦头烂额。三面环水,生活污水输送管网“钻地”又“穿河”,管线长、时有跑冒滴漏,施工难、开挖地下管线费力又耗时,安全隐患多、维护成本高,村民多有怨言。

道滘镇党委书记曾平治表示,道滘是一座“水做的城镇”, “小桥流水”“渔舟唱晚”承载着水乡人的悠悠乡愁,“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生态环境是全镇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向往,也是“现代化和美道滘”的应有状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各类资源和力量汇聚在一起,用情用心用力做好水文章,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续写“城人融合、共荣共生”的城市样本新篇章。

长距离输送污水、集中式整治的治污模式,在水乡的效果欠佳,引起道滘上下反思,寻求污水治理的解决之道。经过调查研究、多方论证,最终选择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排放、就近回用,因地制宜,事半功倍。”道滘镇党委通过深入调研与实地考察,最后调整农村污水处理模式。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2019年,道滘镇按照就近处理原则,调整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将污水处理格局“集中扩建”调整为“分散扩建”,先后在昌平扶屋水、九曲新浦路、中联船厂、蔡白上口村等四个片区建设4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2020年,道滘镇又在小河片区、北晨和文一居等地建设3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至此,7座污水处理站就地就近处理周边的污水,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这不仅减少管网施工量,又大幅度提升污水处理效率,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

其中,小河村花园式污水处理站竣工后,就吸引大批目光。这里,地表鲜花绿植,既修建了篮球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又布设了葡萄架、流水鱼池等景观;而地下则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及监测仪表,每天将周边区域的5000吨生活污水就地“除污转清”,就近流入河涌。“污水处理站融入古朴的村落,无噪声、无臭味,俨然就是村民家门口的公园。”

“就近处理,减少远距离输送,抓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牛鼻子’。”道滘镇镇长陈涛坦言,“一是污水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实现污水的‘零转输’,节省管道、泵站的投资及运营费用,解决了市政长期以来污水收集难、长距离输水管道建设难的问题。二是污水处理站可以建在地下,减少臭气和噪声,地面建成开放式公园,与周边环境友好。三是项目建设与公共绿地融合,节约土地资源。”就近处理生活污水,效果立竿见影。在2021-2022年度东莞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道滘镇连续两年获评“优秀”。其中,2021年度,更是从全市第七跃升为全市第一,成为东莞治水的标杆。

东莞道滘是不是很偏僻?闯出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

■借助埋地组合生态技术,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布置地下,消除了噪声及臭气等二次污染

埋地技术

创新就近治污新模式

潮涨时分,从虎门海域涌入的海水,沿着东江,上溯到东江南支流的道滘镇小河村旁。

这幅蓝与绿交织成的美丽画卷,每天都会吸引不少市民群众,沿着河涌两岸的万里碧道慢跑健身。温志文便是其中之一。不过,与周边许多观光者不同的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小河村人,他的脑海中至今还刻画着这个公园“不堪回首的旧模样”。

在温志文的描述中,在三年前,这里的水体还很污浊,并不时散发出恶臭,生活污水处理特别让人“揪心”。

“管网时常破裂,每逢维修期,不仅河道里的水体发臭难闻,村里的河涌也是污水横流,老百姓的意见很大。”温志文在小河村生活了30多年,见证了村里生活污水处理的全过程,“前些年,这里水环境备受诟病。”

但埋地组合生态技术处理污水模式,不仅让污水处理站变身村庄的后花园,更让小河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真正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置身花园里,根本看不出污水处理站的影子。但是,深入地下,别有洞天。

东莞道滘是不是很偏僻?闯出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

■道滘镇统筹整治水环境,农村污水就近处理、就近回用,成效明显

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地下室,只见地面干净整洁,处理设备排列整齐,各类仪表有序运转。即使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也很难闻到异味,只有查看进水口和出水口,看到水质的变化,才真切地感受到,污水确实是在这里“脱胎换骨”。收集到的污水经过技术处理,最终变成清水,通过出水口流入周边河涌。

“花园式污水处理站的关键,就是埋地组合生态技术。”作为小河村花园式污水处理站负责人、中联环东莞项目总经理胡荔红坦言,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埋设在地下,向地下要空间,没有征地的烦恼;污水处理过程中,借助先进的消毒系统和除臭系统,消除噪声及臭气的二次污染,减少“邻避”风险。这样的污水处理站不仅成为村庄的后花园,还创新就近治污新模式。

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培勇表示,埋地组合生态技术优势明显,已应用到400多个水生态处理项目,在全国污水治理中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污水处理站就建在地下,“污水不见天”避免散发味道,实现了与周边环境‘零距离’、项目建设‘零占地’、环境影响‘零污染’、再生回收‘零排放’和污水收集‘零转输’。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污水处理站占地小,日常维护也方便,无噪声,无臭味,实现了“生态水”的就地回用。来自“源头”的活水,不仅解决了小河村河涌生态“补水”难题,也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对此,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深有感触。“与传统的集中处理模式相比,小河村就近处理模式,实现污水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排放、就近回用。”最关键的是,由于就近处理,减少了污水的运输管网,建设成本节省三分之一;同时,由于设备埋地,建设用地只有传统模式的五分之一。“污水变清”就近回用,实现资源化利用,属地居民、当地政府、运营企业三方实现共赢。

东莞道滘是不是很偏僻?闯出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

■在花园式污水处理站,还可以打篮球

变废为宝

闯出生态治理新路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河村里这个绿树成荫的花园,时常引来周边居民和观光者造访。“可以打篮球健身,还能观赏鱼池莲花娱乐。”

几年前的小河村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在湾畔居住了30余年的温伯回忆,在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建成之前,这里生活污水横流,周边河涌水质发黑,不时发出阵阵恶臭,就连附近居民都要掩鼻而过,更别提引来游人了。

如今的小河村,无论是居住区还是工业区厂房,都被波光潋滟的水系揽在怀中。污水处理站与周边秀美的村庄、河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让前来参观考察的人感叹,更让当地老百姓竖起了大拇指。

花园式污水处理站的背后,彰显着东莞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信心与决心。叶泽明坦言,在农村建设环保设施,征地问题与“邻避”效应,最让人费劲劳神。但小河项目采用埋地组合生态技术,从源头避开了这两个不易逾越的障碍。

事实上,污水处理站建设地原本是村里的闲置地,常年荒置,垃圾成堆。如今“变废为宝”,周边居民没有异议。但道滘镇工作人员还是拿着项目效果图,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这让周边群众打心眼里支持。

“篮球场、洗手间、凉亭、鱼池,一个都没少。”温志文告诉记者,项目建好运营后,村里的人到现场一看,真实效果比当初的规划图还漂亮,大家都满意。这里建成了村里第一个篮球场、第一间公共洗手间,荒地里种上树,还铺上草坡,开阔的水泥路,与沿江碧道无缝对接,真正成了群众的后花园。夜晚时分,河涌两岸景致在灯火映衬下,宛如一幅流动的诗意长卷。

“污水治理了,环境改善了,出走的村民们又回巢了。”温志文坦言,以前嫌村里脏乱差的温伯,搬到市区住了10多年。今年初,他带着家人搬回村。因为村里变靓了,他把老屋翻新,回来享受田园生活。“在榕树下,和老友们喝茶聊天,舒心又安定。”温志文说,因为这个美丽花园,村庄面貌蝶变,今年就有6户乡亲重返村里居住。

这让曾平治感到十分欣慰,“就近处理污水,让老百姓真正享受了治水红利。”如今,小河村花园式污水处理站成为东莞治水的“样本”,得到了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高度肯定,成为东莞展示农村污水治理新路径的“窗口”,吸引许多城市治水人士到现场“打卡”取经。这更加坚定了道滘镇做好“水文章”的信心和决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身的经历体会远胜于间接的说教灌输。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认为,花园式污水处理站具有节地、节能、节水等优点,有效解决了“邻避效应”问题。他建议道滘镇申请设立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开放工作,建成环保文创公园,面向各界公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普及,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东莞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将“治污”融入“治域”“治城”,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新路径,推动农村真正从“一处美”变成“一片美”“处处美”。

策划:虞清萍 黄涛 沈勇青

文/记者 周桂清

受访单位供图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zhiss.com/12232.html ~求职,发布招聘信息加微信:huaxin5525 (添加注明来意)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莞有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